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公卫人才? 这些专家给出了答案

发布时间:2021-12-27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020年初至今,新冠疫情已经走进生活近两年。从城市到乡村,疾控专家、医生、护士以及疫苗研究员等大量公共卫生人员,编织起了防疫大网。他们冲在一线,抢救生命,温暖了很多人。

“新冠疫情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就有改革与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建设。”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立明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新时代公共卫生需要有新定位,它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是国泰民安、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人才少、重科研轻实践

新冠疫情暴露公卫人才短板

“公共卫生服务跟临床治疗不一样,公共卫生服务对象是群体,往往是在得病之前,防患于未然,比如说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控烟或戒烟来预防癌症的发生、减肥预防糖尿病,公共卫生服务‘社会回报周期比较长’,短期内难以发现它的价值和重要性,因此这项工作‘做得越好,越不被重视’”。 

李立明教授说,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公共卫生领域还存在立法不够全面,执法不够严格;疾控机构在疫情防控中缺少话语权;疾病防控、临床救治、科研支撑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等问题”。

 

2b97a7a01b6c46e6af48edb0f40507ee.jpg

 

向前追溯,国内的公共卫生,在解放初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在一些重大的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治中,一直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对公共卫生人才的评价转向了论文、SCI,出现了“重临床、轻公卫”、“重实验室研究、轻人群防治”等倾向,促使公卫人也要高度关注发科研论文,因此大家不再关注现实的需求、实际问题的解决,而是关注对技术的研究,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的研究,这给我们带来一个很大的错误导向,使得公共卫生与实践越来越脱节。在李立明的记忆里,突发应急和疫情防控的所有事情都是要靠人去落实完成的。所以公共卫生领域现存的根本性问题是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与疾控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

谈到人才建设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干部培训中心主任许培海举出这样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10~2018年,全国公共卫生执业医师由12.7万减少到11.4万,年均减少1.3%。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医师占医师总量的比例由5.3%下降到3.2%,并呈年龄老化、低学历与低职称的态势。

“从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是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相比、与新冠病毒‘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艰巨任务相比,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状况还不能适应新任务的需要。”许培海说。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约一万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学士学位获得者,还有五千名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唐继卫说,“但行业所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还是供给不足”。

 

研判能力强、多学科背景

公卫人才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能力的建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许培海说。然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卫人才?


7d70712e794f4e85aea185439bbc9eb2.jpg


需要‘顶天立地’的人才。顶天,就是专业能力要深厚,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理论知识,拥有全面的国际视野;立地,就是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的措施建议能够实施,理论跟实践要相结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曾晓芃说,“疾控一定要解决现场问题,我们每天每一件事情,或者处理每一次疫情,每一个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都要我们想办法去实际解决。” 

“公卫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这个工作既需要个人的复合型能力,综合素质,也需要跨学科人才的合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柯杨认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还需要多学科背景,包括具备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研判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公卫人才”。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无论在乡村还是社区,要想实现快速扑灭突发的本土疫情,更离不开基层公共卫生医务人员,因为他们是打通防疫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群体,是实现精细化防控的重要保障,是指导群众预防感染、阻断病毒传播的前线指挥棒。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会长杜雪平介绍,基层医生包括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医师,也包括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层医生。在出现疫情时,他们配合开展入户排查流调、健康监测、环境消杀,开展核酸采样;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然而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源配制却较为薄弱,首先,农村、社区比较难吸引到高层次的人才来工作。其次,现有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不是学医出身的。面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多重要求,他们服务能力迫切需要提升。

 

社会资本助力、科技赋能

培养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公卫人才

“公共卫生人才有多个层次和不同群体,从疾控体系首席专家到乡村医生的培训需求是不同的,对他们所达到的岗位要求也是不同的”,许培海说,“在公卫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考虑到兼顾到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管理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的特殊性,设置不同的课程,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干部培训中心(党校)、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等机构联合腾讯筹划了“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12月23日正式启动,希望通过设置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研修等方式,支持我国疾控体系首席专家、青年精英、临床医生、管理人员、乡村医生等群体的能力提升,系统性地助力壮大公卫人才队伍、提升公卫科研和实践能力。

 

fa675742c8754cbba6bd6a1decf6dcd0.jpg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腾讯有12000多人自发抗疫,自觉使用着产品的、技术的核心能力去创造社会价值,用实际行动抗疫”,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负责人陈菊红表示,“随着新冠疫情的反复和常态化,腾讯决定将抗疫相关的应急捐赠转向支持长期系统性能力提升为主。其中,公共卫生人才提升正是与系统性能力相关的一个项目。 ”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田江雪在介绍项目时说,“项目首期预计投资一个亿,也希望这一个亿的投入,能够成为一颗种子,能让腾讯通过这样的机会,不断的验证模式,不断的总结经验,让我们更好地思考怎么样能够助力到中国公卫人才整体发展策略。”

“新时代疾控能力提升项目”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干部培训中心(党校)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培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我们的目标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求,培养一批坚持依法行政,精通疾控业务,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公卫人才”,许培海介绍,“新时代疾控能力提升项目三年一个周期,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期、分批、分省份进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干部培训中心(党校)正在把网络培训平台升级改造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网络学院,能同时容纳30万人在线学习”。

“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启动了陆路边境省份的网络培训工作,含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西藏、青海、新疆9省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市两级疾控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已经有1.5万人正在进行网络学习;2022年开始我们还将分批次对其他省份的省市两级疾控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网络培训。计划3年累计培训18万人”,许培海说,“为了保证学员网络培训学习的真实性、有效性,我们还专门研究制定了《网络培训管理办法》,建立督学制度,督促学员完成学习并出具学习情况分析报告”。

 当然,培养高级公卫人才的同时,也应当明确公卫体系的定位,让专业人员能够发挥自身价值,实现社会价值。

 “培养是一方面,培养完了他水平高了,又流失了,那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既要培养又要研究怎么能够鼓励这些人做好公卫工作,提高这些人的待遇,把更优秀的人才吸引进来,为公卫事业培养一支能力强又稳定的人才队伍,这是我们要统筹考虑的 ,许培海说。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https://m.peopledailyhealth.com/articleDetailShare?articleId=7b3fb47e3a6444cf944d237bc8430db9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东路1号院盈创动力园区E座103/106室
  • 邮编:100085
  • 电话:努兰别克(办公室)13811473530
  • 传真:
  • E-mail:wsbdx@otcmoh.org.cn
  • 纪检举报信箱:jijianshi@otcmoh.org.cn
  • 京ICP备06003032号